卡的智能新聞:物聯網技術走進內蒙 人們吃上放心羊肉
發布時間:2015-01-16
點擊:100
發布來源:中關村在線
?? 物聯網是指通過各種信息傳感設備,實時采集任何需要監控、連接、互動的物體或過程等各種需要的信息,與互聯網結合形成的一個巨大網絡。其目的是實現物與物、物與人,所有的物品與網絡的連接,方便識別、管理和控制。
近年來,隨著物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物聯網已經越來越多地受到人們的關注。近期在美國拉斯維加斯舉辦的2015年國際消費類電子展上,從智能穿戴到智能家居,從智能機器到智能汽車,900多家參展商紛紛展出了物聯網最新產品、服務和技術,物聯網又一次成為了人們關注的焦點。
物聯網在外界如此火熱,受到了人們廣泛的關注,那么在內蒙古大草原上,物聯網的發展狀況如何呢?事實上,在物聯網技術不斷發展過程當中,這一技術已經逐漸走進了內蒙古大草原深處。
從2003年伊始,內蒙古自治區科技廳通過打造內蒙古農牧業科技服務體系,加強科技信息多媒體傳播,使內蒙古自治區農牧業科技信息化服務水平進一步提升。物聯網信息化成果應用推廣示范、農業技術轉移信服通示范工程等多種信息化服務形式如雨后春筍般涌現,為農牧民生產生活裝上了“千里眼”和“順風耳”?!澳檬謾C掃瞄我們的二維碼,這款羊肉來自誰家的牧場,哪個工廠,都可以顯示出來?!碧K尼特羊肉產業發展論壇上,一位企業的工作人員這樣向客戶演示微信掃碼功能,引起不少餐飲企業的關注。
蘇尼特左旗作為自治區農村牧區綜合改革示范點,圍繞建立畜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體系—蘇尼特羊溯源服務進行嘗試,在3個試點嘎查建立10萬只羊羔可追溯檔案,做到來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證、責任可追究。
作為畜牧大區,內蒙古自治區在畜牧業和畜產品中應用物聯網技術已經走在全國前列。去年8月,內蒙古自治區啟動物聯網追溯技術地方標準體系建設,將“基于射頻識別的畜產品追溯標簽技術要求”、“基于射頻識別的畜產品追溯讀寫器技術要求”、“基于射頻識別的畜產品追溯數據格式要求”、“基于物聯網的畜產品追溯應用平臺總體結構”、“基于物聯網的畜產品養殖防疫及屠宰加工追溯服務流程”等5個地方標準制定工作納入2014年第二批內蒙古自治區地方標準制修訂項目計劃。通過制定物聯網追溯技術地方標準體系建設,再以內蒙古的地方標準和標準體系建設引領全國,形成統一的規范和模式,為制定物聯網技術畜牧業和畜產品行業標準體系和國家標準體系奠定基礎。
在大興安嶺墾區巴彥農場,玉米種植已經被納入國家精準農業物聯網。去年年初,巴彥農場被國家農業部和發改委聯合批準同意建設國家精準農業物聯網應用示范工程內蒙古墾區玉米示范項目,成為全國首批精準農業物聯網建設試點農場。依托全國農機信息化建設和國家精準農業物聯網項目建設,巴彥農場加快了發展現代農業的步伐。實施玉米精準農業物聯網工程,通過物聯網技術獲取空氣、土壤、病蟲草害、作物生長等的各項綜合信息,指導農戶采取相應的農藝措施;通過精準作業技術,提高作業質量,減少不必要的種、肥、藥投入,開展節水灌溉,降低直接生產成本,減少農業投入品消耗,減少農業污染,提高作物產量和品質,確保糧食安全。
在包頭,包頭市公安局與內蒙古移動聯合研制的居民電動自行車物聯網防盜工程正惠及廣大群眾。電動自行車物聯網防盜產品“居民電動自行車物聯網防盜工程—車衛士”根植于內蒙古移動物聯網技術,具有異常報警、定位查詢、軌跡監控等功能。設備安裝后,車主可通過手機隨時掌握車輛當前位置,可實現電瓶斷開報警、車輛移動報警、震動報警等意外預警功能,實現“人、車、物”無縫聯動,使車輛處于24小時監控之中。